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武塔村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武塔村

武塔村長:曹約伯

村幹事:游婉婷性別:女

職位:村幹事
 

村民服務處連絡方式:  
地址: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新溪路溫泉巷7之1號
電話:(03)9981816
傳真:(03)9981816
E-mail:elng1603@e-land.gov.tw
 
服務項目:

  1. 武塔社區申請清寒證明。
  2. 申請學生獎學金。
  3. 申請各項社會福利,如低收入戶補助、身心障礙者補助。
  4. 民眾急難救助。
  5. 申報所得稅服務。
  6. 徵集令送達。
  7. 兵役體檢通知書送達。
  8. 辦理村內各項活動,如村鄰長自強活動、村鄉運、歲末聯歡晚會等。
  9. 其他不定期上級交辦事項。

武塔簡介:
總人口數:556人
土地面積:2.172.6841公頃
戶數:196戶
鄰數:7鄰
轄區範圍:位於本鄉東南方以蘇花公路及南澳南西為界面臨太平洋,東北方接臨南澳村及碧候村南方接澳花村。
歷史沿革:武塔村位於北迴鐵路武塔站東方約 300 公尺的地方,即大南澳南溪下游左岸、鹿皮山東方,海拔50公尺的沖積平原。村民多來自上武塔舊社的塔拉幹社,故建村時稱為武塔。

武塔村位於蘇花公路必經之地,人口約五百餘人,是原住民泰雅族聚集孳息的部落。村民個個純樸敦厚,務農為主,過著樂天知命的日子。南澳流經此村,水質潔淨如翠玉,水流輕揚如浮雲,隨處可見魚蝦悠遊其間;每年四、五月盛產青毛蟹,近年又飼放香魚繁殖,更增添南溪豐富的生態。

日據時代流行歌曲-莎韻之鐘-即是從本村南溪傳唱開來,到莎韻橋下賞石、戲水、露營,傾聽潺潺的溪水、蛙叫蟲鳴,擁抱充滿綠意的原始之美,到此一遊將會是一趟永生難忘的休閒知性之旅。

武塔村村民為上武塔舊社的塔拉幹社居民,武塔舊社位於大南澳南溪上游距離現今武塔村約24公里的山區。民國40年起,開始準備遷村的工作,至民國43年8月1日遷移完成,並舉行新村落成典禮。遷入的戶數為35戶,214人。初與仲岳部落合為一村,民國52年,金洋村遷到仲岳,始分治獨立。

武塔村的移住地,原為碧候村的山地保留地與國有林班地,武塔村人以一條豬的代價與碧候村交換土地;政府撥款 45,400元協助我武塔村建造房舍,補助54,000 元協助我武塔村民購買農耕用具 ,而老武塔的土地則編為國有林班地。

(一)武塔社(Buta)
最早遷來本村者為上武塔社的塔拉罕人,其社原居大南澳南溪上游左岸,因沿岸常遇到暴雨肆虐,乃遷往大南澳南溪右岸與合流溪合流處西南方約四公里處,其地被稱為新武塔。大正四年(西元1915年)為獲得平地的利益,開始有族人遷往卡拿蘭( Kanalan ,今鹿皮地方右下方的平原,今金岳村),後因瘧疾,有些族人移居柑仔頭( Baxallan ,今碧候村。光復後,於民國 43年(西元 1954 年),由村長張木華(Ukkan-poyae)率領社人共35戶214人下山定居 。

光復後,民國五十一年,哈卡巴里斯社人先行遷至武塔南溪與仲岳之間的土地上開墾,因該地接近大南澳南溪,地勢低窪,一遇大雨即釀成災害,不得已再遷移至武塔村溫泉巷。另有 7 戶於民國五十二年間,主動遷移到大同鄉樂水村芃芃巷。

民國五十三年十月十六日,其餘53戶開始下山墾殖,其中43戶自行在今金洋國小操場搭蓋小茅屋,另10戶則借住親友家。哈卡巴里斯社人於五十四年春季起,開始種植糧食作物,由於須等到七、八月才有收穫;此期間,他們一星期在移住地墾殖,一星期回到距離移住地四十多公里遠的原居地,搬運糧食維持生活,並向政府申請白米三百人份,每人每天一台斤,共30,000 台斤的食糧補助。每戶的房屋坪數為十三坪,建屋土地由居住於博愛路的奎諾斯社人捐獻的。在金洋村中,金洋社人在移住初期與奎諾斯社人的相處並不融洽,兩社人時有衝突的情事發生,後來因為長老教會的傳入,大家同為長老教會信徒,且警察特別加以注意雙方的衝突因素,使得情況較為緩和。

目前居住在金洋村該兩社的族人,自然形成區隔,大致以金洋國小為界,以東的金洋路為金洋社人居住區,以西的博愛路為奎諾斯社居住地。

 

武塔村部落介紹
原始部落 遷徙年代 所屬族群
武塔社(Buta) 民國40年 西元1951年 泰雅亞族 澤敖列群:馬巴阿拉亞群 (Mabaala)
哈卡巴里斯社 (Xaga-Paris) 民國52年 西元1963年 泰雅亞族 賽考列克群 (Seqoleq)


特色:傳承文化城及願景

  1. 設置該區為大南澳母語教學館。
  2. 促請政府早日開發橫山中游區青年育樂營及青年育樂活動中心。
  3. 規劃自海口至武塔村上游處為溯水區,並加強溪岸兩旁之美化、綠化,以招遊客,且規劃覆浮新生地設置大南澳泰雅文物化活動園區。
  4. 設置該區為大南澳區泰雅文物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