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碧候村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碧候村碧候村長:王建國

村幹事:邱敏珠   
性別:女
職位:村幹事

村民服務處連絡方式:  
地址:南澳鄉碧候村信義路陽明巷79號
電話:(03)9981863

 
服務項目:  

  1. 碧候村街道申請清寒證明。
  2. 申請學生獎學金。
  3. 申請各項社會福利,如低收入戶補助、身心障礙者補助。
  4. 民眾急難救助。
  5. 申報所得稅服務。
  6. 徵集令送達。
  7. 兵役體檢通知書送達。
  8. 辦理村內各項活動,如村鄰長自強活動、村鄉運、歲末聯歡晚會等。
  9. 其他不定期上級交辦事項。

其它:如製作家戶聯絡簿、機車排器檢查及各項說明會廣播說明。 
 
碧候簡介:  
總人口數:1180人
土地面積:196.785公頃
戶數:353戶
鄰數:10鄰
轄區範圍:北有南澳村,南與金岳村為鄰,介於鹿皮山、源頭山、楓樹山、柑子頭山與南澳北溪間的沖積平原。

歷史沿革:
碧候的祖先係從一座叫做Papaqwaka的山遷徙下來,然後遷徙至到一個叫做Piya-haw(比亞毫)的地方,也就是碧候人所稱的老碧候;族人約在日本昭和據台時期,翻山越嶺歷經了各種災難後,來到了現在的新碧候。根據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」於1963年出版的「南澳的泰雅人」調查中顯示出碧候村的建立;『1938年在Piexau社(老碧候)頭目wilay-taja接受日本人的勸告,乃自Piexau原址遷來大南澳北溪下游,距南澳村約一公里。Piexau社之遷社為全村一致之行動,所以保存的形式也最完整。』

碧候之名的由來:
最初由wasau-pajas為領袖,率眾遷到大濁北溪上游左岸之xabun-kolo地方;第二任頭目為budu,budu死後由bixo-nawi繼任,bixo-nawi就任後遷至u-wan定居,並就頭目之名bixo為地名,日本人稱之Piexau社。

碧候村係以泰雅族原住民為主體,日據時代由霧社以北之地(Piexau)社遷徙下來,居民仍保有漁獵的特性,生性樂觀且開朗,好運動、舞蹈及歌唱,信奉宗教相當虔誠,嚴守戒規不酗酒,積極參與教會奉獻工作。
碧候村位大南澳北溪左岸、源頭山西南,與金岳村隔溪相望,為海拔30公尺,介於柑仔頭山、鹿皮山、原頭山、楓樹山旁的沖積平原,背山面溪,多平坦地,適合農耕,有一村道,當地住民暱稱「碧候中央高速道路」,直通南澳,與蘇花公路、北迴鐵路相接,交通頗為便利。碧候村分東西兩個聚落,西者稱為碧候;東者稱為柑仔頭。碧候村由武塔社(Buta)及碧候社(Piex-au)兩社的族人遷入後組成。
 
(一)武塔社(Buta)
柑仔頭,在今碧候派出所東面五百公尺處,為海拔40公尺的台地,社人為上武塔社的塔拉幹人。大正4年(西元 1915 年),上武塔社的塔拉幹人遷居卡拿蘭後,因懼怕瘧疾有 4 戶遷至亞哈蘭( Yaxallan 又稱柑仔頭,今碧候村東方),不久,同社又有 3 戶族人加入,該地被漢人稱為柑仔頭得名。昭和 2 年(西元1927年),柑仔頭又有瘧疾肆虐,於是又遷回現址,亦稱柑仔頭。

(二)碧候社(Piexau)
碧候社,大正三年(西年1914元)開始有少數族人移住大元社(今大同 鄉寒溪村)。大量的遷移在昭和13年(西元1938年),頭目維蘭,塔雅接受日本的勸導,率全族 84戶 472人,遷到大南澳北溪下游,距南澳村約一公里 地。由於碧候社的遷移為全村一致行動,所以保存最完整的原有社群組織。

碧候村部落介紹
原始部落 遷徙年代 所屬族群
武塔社(Buta) 昭和2年 西元1927年 泰雅亞族 澤敖列群:馬巴阿拉亞群 (Mabaala)
碧候社(Piexau) 大正13年 西元1938年 泰雅亞族 澤敖列群:馬巴阿拉亞群 (Mabaala)

特色:天然產業城及願景

  1. 促請政府重視並納入輔導香魚專業區,以增農民收益。
  2. 拓寬原住民四區之產業道路,並規劃該區為自然生態旅遊觀光勝地,並開發原有自然能源「溫泉區」。
  3. 以獎勵民間投資辦法早日開發南澳北溪泛舟遊憩區、戲水區以及溯溪區之觀光據點。